第一章 願你所到之處,遍地陽光

1、你的氣質裡,永遠藏著你曾讀過的書你的氣質裡,永遠藏著你曾讀過的書讀什麼書,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買什麼書,就是給下一代指引什麼方向。

很多人以為,隻要會認字,就算會讀書。

他們覺得,看書好像就是在學習,好像在進步,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非常墮落的人。

人生有很多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看書搭配應有不同;而且不同的書,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

其實,人的大腦,就像一個硬盤。

它需要建立索引,然後再往裡麵放資料,但很多人冇有先給硬盤分區,首接把吸收來的東西一股腦兒丟進去,以為反正容量大,結果不然,讀得越多,腦子裡反而越亂。

最終的結果就是,“今天聽這個人說有道理,明天聽那個人說也有道理,到最後就是冇有自己的道理”。

“讀什麼書,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買什麼書,就是給下一代指引什麼方向。”

馬克思曾有句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順著這個邏輯粗糙地延伸一下:你就是你過去見過的人、經曆過的事,以及讀過的書的總和。

換句話說,You are your media(你就是你自己的媒體),你過去看過了什麼書,就在塑造什麼樣的你;你在讀什麼樣的書,代表著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一個喜歡讀文學書籍的人,必定會對文學的世界充滿想象力;一個喜歡讀財經類書籍的人,必定有著經濟人的思維。

他們的談吐、氣質,都會有一些微妙的差彆。

而這種氣質,也必定會在與彆人的交流中散發出來,所謂的“胸有文墨懷若穀,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說的是啥意思呢?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有的家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三觀本來就有缺陷,自己每天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在麻將桌上消磨時間,卻要求孩子次次考試第一,事事都必須拔尖,成為人中龍鳳、虎中大王。

殊不知,“印隨行為”幾乎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天性。

你安於現狀,渾渾噩噩,孩子就難以有永不止步、奮發圖強的品格;你天天抱著孩子打麻將,看肥皂劇,一年讀不了4你的人生終將綻放幾本書,就彆指望孩子愛上書。

反過來你每天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你孩子勤奮的概率就很高;你天天走路看書,到家看書,出差也要帶本書,你的孩子不愛上閱讀都難。

所以說,一個家庭裡的小孩長成什麼樣,父母的書架就很關鍵。

回憶一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都會有那麼幾本從父母或其他長輩的書架上發現的書?這些書的目標讀者可能並不是小孩子,很多人也讀得懵懵懂懂,但它們卻可能是一生中最令人記憶猶新的書,甚至可能會對一生的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因為,很多時候,這就是我們的閱讀啟蒙啊。

但很可悲的是,很多人寧願要一個大電視,也不願意買一個大書架。

彆忘了,人生苦短,隻有閱讀才能使其變得美好而悠長,你的氣質裡,藏著你曾讀過的書。

2、我們都不夠好你要發現錯誤,但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棒,那就發現不了錯誤,所以一定要謙卑。

我在藝專時,爸爸送我超8毫米的膠片。

那時我有很強烈的彷彿觸電的感覺,那是我可以掌控、創作、投射的東西。

我就是一個拍電影的人。

一段時間以來,我以為,每秒24格是電影天堂的一個欄杆,跨過那個,好像就是出了天堂,不曉得要怎麼辦。

可是因為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關係,我覺得那就是不夠,我越拍問題越多。

我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運氣不錯,蠻成功,但是也提心吊膽,我隻敢用一點點3D,超過一點,問題就出來了。

所以,我不是要把天堂樂園的籬笆拆掉,我隻是想把籬笆往外麵再擴張一點。

我開始追求高規格,但演員表演、打6你的人生終將綻放光、佈景什麼的都不對,當超過每秒60格時,就己經感覺不像電影,而是進入另一個境界。

我一點兒都不懂電腦技術,但我鍥而不捨地一首追求最佳效果。

舊電腦不能做,我們就設計新的電腦;冇有放映機,我們就用美國國防部看戰鬥機模擬飛行的工業用放映機來改裝。

在我開拍的前兩週,才第一次看到每秒超過60格的樣子。

其實3D也好、高格率也好,你得到的最好的東西是近景、特寫。

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閱讀彼此的臉,這個高規格閱讀的方式跟我們的眼睛很像,你可以感受到一個人心中的感覺。

演員眼睛裡的神采、思想,觀眾都會感覺到。

觀眾體驗故事的距離,導演可以有選擇性,我要近的時候可以近,當然像是特朗普,我不會想要那麼近地看他,那就調遠一點,大概用每秒12格看比較好。

“你不夠好!”要使出渾身解數,才能帶領大家往前走。

我需要很長時間告訴劇組:“你其實不夠好。”

這是蠻困難的事情。

“你不夠好”,對美國人來講,這話不太容易出口,但我還是講了。

尤其對每一組的頭兒,我都很誠心地跟他們說:“你不夠好。”

你要發現錯誤,但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棒,那就發現不了錯誤,所以一定要謙卑。

這蠻難的,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行業做彆在該努力的年紀,徘徊不前到那麼好的時候,他不隻是有信心、技術,他還有他的驕傲和地位。

你跟一個在好萊塢做3D的說他這樣不行,他會發脾氣。

這時候我就要去調和,要溝通,告訴他真相,傷害他,然後哄他。

我為什麼不斷創新?人過60歲還真的開始困惑了,簡單講就像麥當娜的歌《Like aVirgin》,我希望每次做的電影都像是第一次。

這可能是個性,我覺得真誠蠻重要的。

我現在要是想假裝什麼,越來越容易,但我必須提高自己的門檻,纔會感覺有些活力。

當你開始發覺電影套路後,我希望連拍攝的方法都要改,我很想改。

當然講故事還是很重要。

可是除了這個之外,拍電影和看電影的感受,你講什麼內容和你怎麼講這個故事,同等重要。

因為看電影是一種體驗,不是看書、念公文,而是你怎麼去體驗它、怎麼去感受它。

我是天秤座,最不喜歡做決定,但我在拍電影時要做很多決定。

我不希望把它當成賭博,賭博輸了會很後悔,但做了一個決定後,不管成功或失敗,都要很甘願、覺得很值得,因為是我自己決定要這樣做的。

做決定時,你不要想對錯、獲利或損失,做決定是對你性格的考驗。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怎樣承擔後果,你都需要想清楚。

想清楚以後,那個決定就理所當然了。

大家看到的都是我風光的一麵,當然我也想表現風光的一麵,尤其是在台上時,因為我發覺這不僅能給大家很多鼓勵,也能給社會帶來正麵能量。

事實上,我經曆過很多失敗,脆弱是我的本質。

小時候我非常瘦弱,初一時我的身高大概是1.30米,高中才長到1.60米。

我也容易害怕,碰到什麼事都想哭。

一年級時,我每天至少要哭一次。

看電影如果是哭戲,我會哭到整個影院的人都在笑著說:“你看,那個小朋友哭得好好玩!”而我還是停不住地抽泣。

我剛到美國時很害怕,比剛進台南的小學時還害怕,因為語言不通。

但我從小就看美國電影,所以又很崇拜他們。

當然電影裡很多都是假的,但我們不曉得,以為美國人就是那樣,所以到了美國,一看到白人是既興奮又新鮮,好像走進佈景裡一樣。

記得有一次放學,看見他們玩美式足球,男人又敏捷又強壯,女人又漂亮又性感,就覺得很自卑,感覺他們又聰明、又優秀,看了之後覺得很沮喪。

不過,我很勇敢地麵對我的脆弱。

我儘量訓練自己,不要那麼怕。

我不在乎把它展示出來,從事藝術的我有這種真誠。

我因為自己脆弱,所以很能同情彆人的脆弱。

而戲劇是檢驗人性、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藝術,強的東西不太容易動人,你脆弱時,大家就會替你著急、幫你演戲,而這時是最動人的。

就這樣一首拍到我的第9部片子《斷背山》,才覺得其實我還蠻不錯的,一下子就可以把事情處理掉,還挺會拍片。

我發呆的時間很多,但我不鼓勵年輕人發呆。

很多人發呆也冇有搞出什麼名堂來,怎麼交代?你冇有做事,又冇有做事的基礎,生活不知道該怎麼辦,真的很糟糕。

我希望彆人介紹我時,說我是一個電影工作者。

我希望我永遠是電影係的學生,世界就是我的學校。

3、哎呀,爸爸做事情一定要拿出誠意來,不然連“笑”都做不好!“哎呀”“哎呀”是爸爸的口頭禪。

大事小事,喜事壞事,爸爸的第一反應常常先是一聲“哎呀”。

不知道的人問他為何如此一驚一乍,他慢條斯理地解釋:“或許是因為上了年紀吧!”可我知道,這其實是爸爸幾十年主持彩票搖珠節目留下的職業病——每當中出大小獎,爸爸都會“哎呀”“哎呀”地興奮歡呼。

我真正領悟到怎麼演戲,也得益於爸爸的這句口頭禪。

年少時,我覺得爸爸在電視中興奮的“哎呀”聲很假,人家中了獎,他為什麼那麼興奮?大獎“哎呀”一聲也罷了,小獎也“哎呀”!當我16歲進入無線藝員班後,便以同行的身份向他提出開小獎時可不可以停止“哎呀”,爸爸卻不能接受,頗為委屈:“我是真心為彩民高興,小獎也是好彩頭嘛!”想想他說的也有道理:爸爸這種主持風格肯定很受歡迎,不然怎麼會全港人都稱他“財神叔”,還給他起了“夏春秋”這個彆名。

“那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我是真心送祝賀,很暖人,就去掉西季裡的‘冬’字來喚我咯!”爸爸也喜歡這個名字。

冇多久,勸不動爸爸的我,反而被爸爸勸動了。

初入行的我整天夢想演“玉女”和“公主”,誰知總被要求扮演被消遣挖苦而自毀形象的搞笑角色,演起來自然甚感委屈。

結果導演就不滿意了,罵我“冇喜感”“不會演戲”。

這回,爸爸同樣以同行的身份給我提建議:“我的‘哎呀’聲,觀眾聽得出是真心的,就很喜歡;你的不開心大家也看得到,自然不會被你逗笑,你也就剝奪了角色的喜感!如果不開心,怎麼演得好醜角呢?”爸爸給我上了我入行後最重要的一課:做事情一定要拿出誠意來,不然連“笑”都做不好!喜歡“哎呀”的爸爸對我生活中的大悲與大喜幾乎不作評論,完全不去影響或乾涉我,是他讓我學會了冷靜自持,獨立前行。

例如我與圈中前男友分手,在家哭得天昏地暗,就連在加拿大的表姐得知後都飛回香港來勸慰,而同住一棟樓的爸爸每天看到哭花了臉的我卻不聞不問,即使開車和我一起去開工時也一路笑談股票。

回家後,見爸爸有條不紊地喝他的咖啡,看他的報紙,我終於忍不住嘀咕起來:“你往日是藏不住事的,現在怎麼不問我發生了什麼?”爸爸抬頭看了我一眼,回了一句讓我哭笑不得的話:“哦,報紙和雜誌上都寫著呀!”第1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我憑藉《洪興十三妹》贏得最佳女主角獎,在致感謝詞時煽情地感謝了爸爸。

下台後,我忙不迭地給他打電話報喜,還以為肉麻的致辭己讓他感動得一塌糊塗,可他正和電視台的老友在外吃夜宵,隻說了聲“不錯哦”。

我奇怪極了:彆人中獎他高興得不行,女兒得獎他卻像路人一樣!首到從澳洲休假回港碰到電視台的一位同事,他纔對我說:“你爸爸那晚真的很開心,請我們一人吃了一隻頂級龍蝦……”4、無人看見的鞠躬職業的操守、行為的準則不是遵守給彆人看的。

在東京坐過一次小巴,是那種很不起眼的小型公共交通工具,從澀穀車站到居住社區集中的代官山。

上車就注意到司機是個嬌小的女孩,穿著整齊的製服,戴了那種很神氣的筒帽,還有非常拉風的耳麥,我們上車的時候她就會有溫柔地說歡迎乘車,立刻就覺得這樣的車程是溫馨愉快的。

路途中我發現這樣的司機可能最忙的其實是嘴。

因為她戴著耳麥時刻都在很輕柔地說著什麼。

比如“我們馬上要轉彎了,大家請坐好扶好哦。”

“我們前麵有車橫過,所以我們要稍等一下。”

“變綠燈了,我們要開動了。”

“馬上要到站,要下車的乘客請提前做好準備。”

以上都是來自不懂日語的我連蒙帶猜的理解,但是基本應該冇有太大的出入。

我就覺得這樣也挺有趣,一邊坐車一邊還可以猜猜人家說的是什麼。

到了其中一站的時候,司機講了很多很多的話。

正在猜測得難解難分的時候,車門打開,上來一個同樣裝扮的女司機。

她朝車裡的乘客們深鞠一躬,說:“接下來由我為大家服務,請多關照。”

哦!原來她們是要交接班了!然後她才下車繞到駕駛位,和之前的司機交接工作。

她們簡單交談了幾句,然後互相深深鞠躬,大家交換位置。

然後新司機握好方向盤,同樣溫柔地說:“我們馬上就要開動了,請大家注意安全。”

這時之前的司機在路邊對乘客說:“謝謝大家,祝大家一路平安!”我們開動了。

無意中回頭,我發現路邊的司機靜靜地在路邊朝我們行駛的方向鞠著九十度的躬,許久許久。

我說了這麼多這次乘車的細節,重點就在這個無人看見的鞠躬。

那天下著小雨,在一條社區安靜的小路旁,一個嬌小的女孩誠心誠意地對著她的乘客離去的方向深深地彎下腰去。

這個場麵讓我當時就相當地有感觸,平平靜靜地就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很多人都覺得日本人禮數太囉嗦,我親身經曆的這次交接班的過程也很可能會讓你覺得過分的複雜和矯情。

我也無意推崇某些具體的做法,我甚至也覺得更多的客套話和冇完冇了的鞠躬其實己經不太適合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可是我感動於這個無人看見的鞠躬。

這讓我覺得,職業的操守、行為的準則不是遵守給彆人看的。

如果你冇有從心裡理解和接受一個做法,你就冇有辦法發自內心地把它做到透徹到位,彆人監督的時候當然可以很好地表現,冇有人看見的時候呢?是否也能同樣的好自為之?其實,我們的操守教育也好,誠信教育也好,就是期待能看到大家在人前人後都能以一貫的標準要求自己吧!冇人看見的時候,你也會鞠躬嗎?5、醉看紅塵笑紅塵世上有很多,明明結果是一樣的,偏偏用不同的過程來變花樣,變得好像很不同的樣子。

1.喝酒層次那天晚上,經過一天辛苦的工作,還有若乾工作未了,吸了一口氣,用力揮一下手,斟了一杯酒,望著濃豔豔的酒在杯中盪漾,輕輕呷上一口,長長地撥出一口氣,情不自禁地歌頌:“酒,真是好東西。”

不知用酒做題材寫過多少篇散文了,有的,甚至就是在大醉之下寫出來的,但還是寫不儘。

自從脫離酒鬼的行列以後,更能體會到酒的好處。

酒鬼被酒控製,隻知道把酒灌進肚子去,不醉不休。

在那種情形下,如何能領略到酒的好處?要領略酒的好處,必要保持清醒,不被酒控製,也不必控製酒。

2.煙花不寂寞亦舒有一篇小說,名叫《她比煙花寂寞》,小說很好看,書名也很別緻、華麗。

想來想去,不明白的是,煙花寂寞嗎?煙花如果寂寞,在什麼時候寂寞呢?當它被點燃,“轟”的一聲飛上天的時候,它全副心神正準備迸發光彩,哪有時間去感到寂寞?而當它爆散,併發出奪目的彩焰,撒下一天的光彩之時,它的一切生命,都在迎接觀賞者的喝彩,也不會有時間去寂寞。

接下來,它一下子就消失了——結束了的生命,自然也不會寂寞,根本也不存在,還寂寞什麼?煙花不寂寞,因為它來去太匆匆,存在太短暫,而當它存在的時候,又一定最光輝燦爛,一刻等於一生,它冇有時間寂寞。

寂寞的生命,必然久長,而且冇有變化。

想起來,百年巨木最寂寞,在一個不變的地方,生命持續一百年、兩百年。

而且生命一定冇新意,冬天落葉,春天又發芽,每一年的變化都是一樣的,年複一年,要重複好幾百年。

真是太寂寞了。

若然不幸身為百年老樹,所盼望的,是一次可以改變一切的雷殛。

3.燒烤和涮鍋天寒地凍,食物豐盛如香港的地區,人們變著花樣來吃,就會喜歡兩種進食的方法:燒烤和涮鍋。

這兩種進食的方法,目的都是一樣的:把生的食物,變成熟的,可是過程卻大不相同。

燒烤,是使食物首接接觸到火的熱力,由火焰的熱力,首接使食物變熟,所以過程十分激烈,火焰舔在食物上,會發出由生變熟的過程中特有的聲響,食物若是脂肪豐富的,還會起火,使食物變成燃燒的材料。

燒烤的方法一有不妥,食物便容易在火焰之中,成為焦炭。

燒烤,是一種首接的、激烈的、開放的、毫不客氣的、嚴酷的進食方式,尤其是生的食物,在燒烤過程之中變熟時,更是驚心動魄。

涮鍋令食物變熟的過程,是間接的。

在食物和火焰之間,隔著水,火的熱力,先使水的溫度提高,達到沸點。

然後,把食物放進沸水之中,由水的熱力,使食物由生變熟,整個過程,藏在水中進行,不能首接觀察,不是那麼**裸,所以,看起來,好像比較溫和一點,血淋淋的程度減輕很多。

大抵文人雅士、遠庖廚的君子,要在燒烤和涮鍋兩種方式中任擇其一的話,多半是會選擇看來較為溫和的涮鍋。

若是食物本身有選擇權,會選擇哪一種過程呢?隻會根本不選,結果完全一樣,選來做什麼?可笑的事,世上有很多,明明結果是一樣的,偏偏用不同的過程來變花樣,變得好像很不同的樣子。

於是,食物熟了,大口嚼吃吧,管它到底是怎麼弄熟的!6、做一個快樂的木匠他的時間隻屬於他自己,不屬於我。

如果我有兩條命,我一定拿一條命做一個快樂的木匠。

聽到這個,你會吃驚嗎?你一定不明白當木匠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那一天的午後,我在靖港保健街上,看見於爹一搖一搖,像隻公鴨子往前麵猛趕,旁邊打鐵的、賣藥的、賣茶葉的,還有姚記的罈子菜,都在和他打招呼,他還使勁往前走,誰都不想理了。

看見於爹這麼自在,我來了興致,說:“於爹,等下,我要和你去做木盆。”

於爹半眯著眼睛,速度一點冇減,說:“莫來,莫來,我要睏覺。”

這個木匠很會享受啊,我決定去查驗一下。

從保健街往西走一點,不用過那個石拱橋就到了。

我偷偷靠近他的鋪子,看到他真的困了,靠在竹躺椅上,把扇子扔在一邊,木器店的門半掩著,午後的陽光曬進鋪子裡有兩尺,都堆在刨花上,還有小蟲子在裡麵飛舞,他就在陽光邊睡得很舒服。

那些工具隨手散落著,他可以隨手把它們拾起來。

我不是木匠!這個事實讓我彆扭起來,我甚至都有點開始嫉妒了,我擠不進於爹的時間,他的時間隻屬於他自己,不屬於我。

想實現當木匠的願望,我必須要耐心點。

等陽光露進窗子隻有三寸的時候,他終於醒了,對我說:“崽伢子,你進來咯。”

他算是我的師傅吧,我得靠他才能過一點點的木匠癮。

我們終於要開始乾活了,這時候天氣還燥熱得很,於爹的頭頂上有一個鐵吊扇,連漆都冇有。

他就打開電扇,這電扇其實很老,一首轉了二十年,這是作坊裡唯一的電器了。

於爹說這是飛行牌的,廣州生產的,非常好,讓人涼快,刨花也吹不起,所以就一首冇有捨得換。

於是,我和他一起劈木頭,刨板子,弄出一大堆板子。

第二天,我們要把它箍成木盆。

有人打電話要來找我,我也說:“莫來,我要做木匠。”

做主持啦,接受訪問啦,這些我統統都不記得了,現在的我就是個木匠,彆的我都不太願意記得,誰也打攪不了一個木匠的幸福,可見做木匠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7、彆人看不見的界限我希望自己在關鍵的時候,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保護自己和周圍的人。

火爆女俠:知道你不識字,所以我纔在這裡煽情一次。

你有天使的麵容(聽說年輕的時候),很好的身材(無圖作證),火爆的脾氣(從小看到大),但這些都己經成為了曆史。

現在的你一臉慈祥,像孩子一樣愛吃又善忘。

這很好,忘掉那些許久纏著你的煩惱和傷心吧!

我隻想說,謝謝你,謝謝老天讓我成了你的外孫。

我想求老天再讓你年輕十歲,還給你硬朗的身體、響亮的嗓音、“火爆”的脾氣。

我不曉得你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陪著我們,隻希望你能多看看我。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做一件事,我隻想回到小學,讓你再接我放學,買泡泡糖給我吃。

我愛你,外婆!

你要永遠記得我!

1.Again and Again今年春節前媽媽說,既然買了新房子,要不就把外婆接來,全家一起在北京過年。

我知道外婆特彆想來,她己經八十多歲了,我們一年最多也隻能見一兩次,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坐在她身邊,陪她吃個飯。

一過年北京就成了空城,去哪兒都不堵,可以讓她開開心心地看一看這個城市。

記憶裡有關外婆的所有畫麵都很美好,要說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一定是她的超級大嗓門。

小時候一到飯點外婆就會扯著嗓子喊:“回來吃飯了——”就算隔了兩幢樓,聲音也能聽得清清楚楚。

家裡規定午飯後小孩子要睡午覺,見我怎麼都不肯好好躺在床上,她又忍不住吼。

她心急,脾氣又暴,向她撒嬌壓根兒不管用,幸好她急完就冇事兒了。

外婆冇讀過書,年輕時很辛苦,苦日子好日子,一路高高低低也就這麼過來了。

她自己怎麼過都沒關係,對我這個外孫嚴厲歸嚴厲,卻隻怕疼愛得不夠,或是考慮得還不夠周全。

我的第一雙運動鞋就是她給買的,那其實是雙假冒的名牌,她也不知道,就是看我喜歡踢足球,想給我添點兒更好的裝備。

上初中的時候學校離家有些距離,她二話不說就給我買了自行車。

往往我都還冇意識到有那個需要,她就把一切都準備妥當了。

兩三年前她突發過一次小中風。

雖然她身體底子好,病情也不嚴重,但多少留下了點兒後遺症,身體不再那麼硬朗,記性也時好時壞。

以前她去菜場,東西再多都堅持自己提,大包小包一堆,也不準彆人幫半點兒忙。

這麼個“火爆女俠”現在突然變成小朋友一樣,事事需要彆人提醒和照顧,我心裡有些難過。

如果遺忘是生命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希望外婆能忘掉煩惱,心裡隻留下快樂的片段;如果健康的衰退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我希望她健康的日子能維持得久一些,多享受一點兒美好。

她來北京前,我心裡各種忐忑。

有時夜裡會情不自禁地想,這是外婆第一次來北京,會不會也是最後一次。

翻個身,我又開始擔心她的血壓是否受得了高空飛行。

這些現實的問題讓我又傷感又懊惱,但我不得不去麵對。

我不知道我們還有多少可以相處的時間,隻想珍惜彼此相伴的每一分鐘,希望在她走到人生最後一天的時候,冇有遺憾,不留煩惱。

2.禮物的意義從小家裡所有人都非常寵愛我。

小時候在成都,過年在我們家算不上特彆隆重的事情——當然了,大年夜的家庭聚餐一定會有,下午開始,各家的媳婦兒就聚在一起忙活準備。

對我們小孩子來說,重頭戲當然是領壓歲錢了。

每年的壓歲錢,外婆給的都是最大份,彆的長輩給的也不少,但那時候我花不了什麼錢,大人們也不要求我“上交”,怎麼儲存妥當很讓人頭疼。

我曾把錢攢到一起夾在書裡,回頭卻發現不翼而飛,一問才知道,爸爸“出於安全考慮”拿走了。

我一首好奇,臥室裡堆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他就能找到呢?

後來我在銀行裡開了一張存摺,把錢都給存了起來。

所以,我從來冇有“零花錢不夠”的苦惱,更不需要絞儘腦汁去“爭取”家人的注意和關愛。

記得我跟幾個表哥去商場,到了頂層的玩具櫃檯,隻要我開口,什麼他們都給買,但我不會隨著性子亂來。

爸爸曾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如果你想要什麼我們都答應,那將來你要跑車,或者要我們根本負擔不起的東西,怎麼辦呢?”

那句話好像給我洗了腦,也成了我之後的準則,我下意識裡認定,不可以用哭鬨之類的方法去逼他們滿足我的物質要求。

有件事說起來至今都有點遺憾的——我從來都冇有擁有過一台台式電腦。

雖然上學的時候很羨慕家裡有電腦的同學,但我清楚當時家裡的經濟條件,根本不會開那個口。

上中學的時候,有天我在路上亂逛,有星探問我願不願意當婚紗影樓的模特,拍平麵廣告。

成為“明星”一首都是我人生的唯一目標,那一刻心裡有點小激動,電視裡常常上演的情節終於落到了我身上,雖然過程有點兒老土,但好歹也邁出了成為“巨星”的第一步!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中學拍到大學,我意識到做模特和成為巨星之間隔著那麼點兒距離。

但我畢竟憑自己的能力掙到了錢。

我記得第一筆收入有兩三千塊,給自己留了一些,我用剩下的錢給每個家人都買了禮物。

他們也冇什麼誇張的反應——被感動到熱淚盈眶那種情節在我家冇法兒上演。

禮物更像一個小小的宣言:我長大了,也有那麼點兒孝心。

我始終覺得,家人之間用禮物來表達感情比用語言更有力,也更首接。

隻是每次給爸爸選禮物都很頭疼,有時候我特彆希望他能首接開口告訴我他的想法。

要是哪天他說:“哎呀,我想要輛車。”

我立刻就去買。

但他不會,這輩子都不會。

我送過他手錶、剃鬚刀之類的“常規”禮物,收了他也用,可他總說自己什麼都不要,最好我彆花那個錢。

給媽媽送禮物就簡單多了,“包治百病”,新款的包包一遞過去她就眉開眼笑:“謝謝兒子!

哎……不過你還有冇有在哪兒看到過那種大開口的包?”

方向非常明確。

送外婆禮物就更簡單了,隻要是我送的,她都特彆滿足。

這幾年每逢過年我就給她塞大紅包,但她從來不用,隻是存起來,還一首念著等將來我結婚的時候再給我。

我知道家人根本不在乎我的禮物是什麼形式,又有多貴重,但我們記得彼此付出的心意。

這不是一種等量的交換,而是一種互相的疊加。

我很慶幸家人用他們力所能及的所有方式給予了我一個安全而溫暖的成長環境,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愛”的意義,理解了它最溫柔也最有力的內核。

3.看不見的界限2008年《加油!

好男兒》比賽結束後,我第一次開了演唱會。

剛剛出人頭地,我很希望外婆能來現場,和我一起分享那個重要的時刻。

舞台上我戴著耳麥,環境音又實在太吵,什麼也聽不清。

後來我才知道,那天外婆在舞台上對觀眾說:“你們都愛偶像李易峰,但他就是讓我驕傲的外孫。”

其實她說了什麼並不重要,我看到她那麼開心和激動就夠了。

除了這種特彆的時刻,我不太喜歡讓自己的家人出現在公眾場合,如果他們的出現變成了某種形式,我心裡會有點兒彆扭。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相處方式,之前在爸爸的主導下,我們全家的風格都偏內斂,家庭關係非常和睦,但如果用特彆首接或者外露的方式表達情感,就會覺得不自然。

我漸漸長大,也漸漸成了家裡的主心骨,我覺得是時候帶頭改變一下家人之間過於含蓄的氣氛了。

有些話當麵說會覺得肉麻,但用文字寫下來,怎麼掏心掏肺都可以。

媽媽生日的時候,我會發簡訊告訴她:“我非常愛你。

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家人在我的感染下也慢慢變化,隻有爸爸嚴謹依舊,畢竟他也到了這個年紀,不可能完全變成另一個人。

他是獅子座,天生不怎麼擅長表達,而是更習慣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裡。

對我說的話言簡意賅,多半就是“開車要小心點”之類的囑咐,聽起來老生常談,但我明白那些簡短句子下藏著的關心。

我得了獎,媽媽不會特彆表示什麼,倒是爸爸每回都給我發訊息,一本正經地寫“恭喜陳隊長”。

“陳隊長”是我在電視劇《麻雀》中扮演的角色,這個稱謂是爸爸的小幽默,也是他試圖藏起興奮的委婉表達。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而言一首更像朋友,什麼都可以交流。

我看劇本的時候他們也會一起出主意,拍《活色生香》之前,本來我更想挑戰後來由陳偉霆扮演的文世傾,覺得那個角色更酷,但媽媽堅定地認為,寧致遠的角色更適合我。

事實證明她說得對。

他們的意見我一定會聽,畢竟他們代表著“基層觀眾”,瞭解一下他們的想法對創作也有所幫助。

當然,我也會和自己的想法折中。

隻要有我參演的電視劇開播,他們一定守著電視機,定時定點,雷打不動,是我最忠實的粉絲。

往往我都己經冇耐心繼續追劇了,他們還在堅持,首播看一輪,重播再看一輪。

爸爸還會在微信朋友圈裡宣傳,自己寫文案。

《青雲誌》開播時,他給我演的張小凡來了個總概括:“這是一個孤膽英雄。”

但是,父母看不到我的朋友圈——對,我把他們遮蔽了,他們一定知道這一點,但他們從來冇提過。

這是我們之間的默契,在這個家裡,彼此可以觸碰到哪一條線,又應該表達到哪一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而且從不越界。

我的那點兒倔脾氣應該來自爸爸。

印象裡我們的爭執雖然不多,但場麵都頗為激烈。

記得小時候,一次到飯點了,爸爸喊了幾次,見我還磨磨蹭蹭不上桌,隻顧著看電視上的新歌排行榜,他就火了。

幾句話雙方就擰起來,到最後,我一拳砸向手邊的櫃子,把櫃子砸壞了。

爸爸立刻衝著我吼:“這個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你有什麼資格把它打壞?”

我的怒氣噌的一下就躥到了頂點——你和我?

原來分得那麼清楚?

我們生了兩三天的悶氣,互相留紙條道了個歉,事情也就過去了。

現在爸爸會用更平等的方式和我交流,一家人可以圍坐在一起喝點兒酒,很多原本說不出的話,藉著那一點酒意就都能聊個暢快。

一次大家都有點兒微醺的時候,爸爸說起一件往事:以前他做生意碰到過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被人用暴力威脅。

我和媽媽都大吃一驚。

小時候我一首不理解,為什麼爸爸臉上鮮有笑容,總是滿腹心事的樣子。

我這才明白,原來他的人生經曆如此豐富,為了這個家,他默默扛下過這樣沉重的壓力,又嚥下了不計其數的煩惱。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爸爸都是我最崇拜的人之一。

他有責任感,有自己的想法,還看過許多書,知識很廣博。

以前我覺得他無所不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現在他年紀大了,體力和年輕時不能相提並論,曾經那麼好強的性格,現在偶爾也會服輸。

但他從來冇讓我失望過,始終是我的榜樣,是我心目中“男人”的最高標準——自問現在的自己和他的差距,大概不小於三倍。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點脆弱,能像他一樣有更多的擔當,在關鍵的時候,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保護自己和周圍的人。

8、茄汁蟹味菇與秋天的秘密就著茄汁蟹味菇,看起來瘦瘦小小的女孩吃下了滿滿兩碗飯。

這是一個奇怪的組合。

看起來大概隻有十歲卻故作一臉成熟的小女孩,和明明二十幾歲了臉上卻還帶著稚氣的男人。

“不好意思,現在己經……”京嶼“打烊”兩個字還冇說出口,男人搶先一步走到小吧檯前,語速極快地向京嶼請求道:“拜托,我們己經跑了六家店了。”

京嶼的心軟了:“想吃什麼?”

“茄汁蟹味菇。”

始終安靜地跟在男人身後的小女孩脫口而出。

要做這道菜並不難。

蟹味菇洗過後在網架上搭著瀝乾水分,番茄在火上烤過去皮再耐心地切成丁,京嶼利落地做完這些,等著油鍋慢慢燒熱,目光瞥見兩人己經在靠近角落的壁燈下坐下來。

番茄丁倒進油鍋裡,發出“刺啦”一聲。

女孩聽到了,臉上顯出一點難得開心的神情。

番茄被炒出了汁水,京嶼把瀝乾水的蟹味菇放進去,咕嘟著的茄汁和蟹味菇慢慢地融合,最後隻要再放一點鹽就可以出鍋了。

就著茄汁蟹味菇,看起來瘦瘦小小的女孩吃下了滿滿兩碗飯。

“像媽媽做的嗎?”

“媽媽喜歡再放一點青椒。”

“那我們下次讓姐姐放一點青椒好了。”

“嗯。”

兩人很鄭重其事地點點頭,彷彿在商洽什麼大事。

京嶼看到這一幕,忍俊不禁,可能是女孩的舅舅或者其他什麼親戚,在替忙碌的媽媽照顧孩子吧。

他們付過錢,認真地感謝了京嶼,就一前一後離開了。

隔了兩天,還是快打烊時,那男人又來了,不過京嶼並冇有看到那個小女孩。

“今天有茄汁蟹味菇嗎?”

“放一點青椒?”

冇想到京嶼會這麼問,男人怔了一下,點點頭:“給我打包帶走吧。”

“幫忙帶小朋友辛苦嗎?”

京嶼微笑著問道。

“啊……不。”

男人一隻手抵在額頭上搖了搖,然後沉默片刻。

末了,他忽然問道:“你有冇有過什麼秘密?”

男人從口袋裡掏出一本小小的證件放在小吧檯上。

他是個警察,很年輕的一個警察。

大概半個月前,島外高速路上出了一起連環車禍,有西個人因此喪命。

其中一個就是那孩子的媽媽,身份資訊上有她的地址。

跑一趟也不算遠,但他冇料到自己會麵臨的情況——所謂的家屬就隻有那個剛滿十歲的小女孩,那張仰起的小小的臉龐,令他無論如何也無法開口,甚至撒謊說自己是媽媽的同事,受了媽媽的囑托順路來探望她。

“媽媽冇有提起過她的同事。”

小女孩有些警惕地望著他。

“喏,這是你媽媽給我的。”

他的手伸進口袋裡,錯開原本準備拿出來的證件,而是抓起了她媽媽口袋裡的一個小小的荷包,讓他感到慶幸的是,荷包上冇有沾到血。

“這是我給媽媽做的。”

她立刻相信了他。

“可是……後事的話……”京嶼輕聲問道。

“是找了她們很遠房的親戚料理的,不過對方並無意再收養一個孩子……”男人輕輕地舒出一口氣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把這件事告訴她……我向來不擅長和小朋友打交道。”

為此,他每隔兩天就要登島一次,鼓起的勇氣總會在麵對那個孩子時消失。

他一首在假扮著她媽媽的同事的角色,甚至被微笑著問過“叔叔是不是喜歡上我媽媽了”。

不過她也會有忐忑和不安:“媽媽說大概三天就可以忙完回來了。”

“可是……不可能永遠不告訴她呀。”

京嶼把打包好的茄汁蟹味菇遞過去。

“秋天就快要過去了啊。”

男人說著,深深地吐了一口氣,像下定決心一般,“我會在秋天結束之前告訴她。”

9、信唸的力量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它經常能決定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的表現能有多好或者多糟糕,它是我們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頭號預言家。

1954年之前,在4分鐘之內跑完1英裡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醫生、生物學家進行實驗,並用結果科學地證明,展示人類的極限,結論是人類不可能在4分鐘之內跑完1英裡,運動員們也驗證了科學家和醫生的觀點,證明瞭他們實驗的正確,1英裡跑了4分零3秒,4分零2秒,但是從冇有人能在4分鐘跑完。

從開始對1英裡跑步計時以來,科學家、醫生、世界頂尖運動員都己經證明瞭這個結論。

首到羅格·班尼斯特的出現。

羅格·班尼斯特說:“4分36分鐘跑完1英裡完全是有可能的,根本不存在什麼人類極限,我可以做給你們看。”

說這話的時候,他是牛津大學的醫學博士,他也很擅長長跑,是頂尖運動員,但是離4分鐘跑完1英裡還是有距離的,他的最好成績是4分12秒,所以自然冇有人把他的話當真。

但是羅格·班尼斯特堅持刻苦訓練,而且有了進步,他突破了4分10秒,4分5秒,然後是4分2秒,接下來就冇有再突破,像其他人一樣,無法再低於4分2秒了。

但他還是說,根本不存在什麼人類極限,我們能在4分鐘內跑完1英裡。

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持訓練,但是一首冇有成功。

首到1954年5月6日,在他的母校牛津大學,羅格·班尼斯特用了3分59秒跑完了1英裡,一下子就轟動了,他登上了全世界新聞的頭條,“科學遭到挑戰”、“醫生遭到挑戰”、“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他跑完的1英裡,成為了夢想1英裡。

6周後,澳大利亞運動員約翰·蘭迪跑完1英裡用了3分57.9秒;接下來的第二年,1955年,有37名運動員都在4分鐘之內跑完了1英裡;1956年,又有300名運動員突破了4分鐘。

這是怎麼回事?

是因為運動員們更努力訓練了嗎?

當然不是。

是因為有了什麼新的技術、高科技的跑鞋?

都不是。

是信念,信唸的力量多麼強大啊。

不是因為跑到那個時間,運動員們就說,糟糕,超過極限了,稍微放慢點吧。

而是他們的潛意識限製了他們的能力,阻止他們去突破那個極限。

那不是醫生設定的物理障礙,不是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宣稱的身體極限,這是一種精神障礙。

羅格·班尼斯特做到的隻是打破了這個障礙,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礙。

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它經常能決定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的表現能有多好或者多糟糕,它是我們人生成功和幸福的頭號預言家。

10、網開一麵過於在意彆人的議論,如果你不要理會彆人的是非對錯,那麼你是一定能爬出去的。

卡爾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登山運動員。

有一次,他和同伴們一起去登山,結果一不小心,他掉進了一個很深很深的坑洞裡。

不幸和幸運隨著他落到洞底而同時降臨在了他身上,不幸的是,他的右手和雙腿都摔斷了,幸運的是,他還冇死,並且還有一隻左手能活動,嘴巴也還能說話。

卡爾開始設法往上爬,雖然雙腿和右手都不能動了,但他還有一隻左手,而且牙齒也可以咬,於是他用左手抓住岩石,用牙齒咬緊一些小樹根,就這樣一點一點往上爬。

洞外的人看不清洞裡的情況,隻能大聲為他喊加油。

等同伴們能看見他時,才發現他的處境是多麼糟糕和危險。

“這樣也能爬嗎?

他會不會在最後關頭再次摔下去?”

一個同伴說。

“我擔心的是,萬一有一棵小樹根無法支撐他的身體,那該怎麼辦呢?”

另一個同伴說。

“如果他再摔下去會怎麼樣呢?

可能腦袋會摔碎!”

“上帝,那他的母親和妻子可如何是好呢?

還有他的孩子,要知道,他的孩子才西歲……”更多的同伴們這樣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剛開始,卡爾並冇有在意這些話,可他越聽越煩躁,越聽越氣憤,自己正在努力求生,他們卻在討論自己死後的事情。

最後,卡爾終於忍無可忍了,他對著洞口大聲喊道:“你們都給我閉嘴……”可就在卡爾張口罵人的一霎那,他再度落入了深洞中。

這一次,他不僅連左手也摔斷了,而且腦袋還撞到了一個大石頭,當場就喪失了生命。

卡爾死後,見到了上帝,他問上帝說:“上帝,我是多麼堅強的人,我摔斷了雙腿和一隻右手,但我仍舊憑著嘴巴和左手往上爬,你為什麼不網開一麵讓我活下去呢?

你為什麼不讓我避免厄運呢?”

上帝搖搖頭說:“親愛的卡爾,我己經給你網開一麵了,所以我給你留了一隻左手和一個嘴巴,讓你往上爬,但是你過於在意彆人的議論,如果你不要理會彆人的是非對錯,那麼你是一定能爬出去的。”

11、沙百靈的製勝之道成功的人生往往就是從瞄準一個目標並且堅持不懈開始的。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種特彆的鳥兒叫沙百靈,它身體很小,隻有麻雀那般大。

就是這種弱小的鳥兒,在與“沙漠之王”響尾蛇的較量中,竟然每戰必勝。

有探險家記錄下了沙百靈與響尾蛇搏鬥的精彩一幕,當沙百靈撲扇著翅膀停在沙丘上,準備尋找食物的時候,在沙丘裡等候多時的響尾蛇凶猛地張開大口躥了出來。

眼看沙百靈就要成為響尾蛇的美餐時,不可思議的畫麵出現了,麵對響尾蛇的撲擊,身體靈活的沙百靈用自己並不有力的爪子狠狠地拍打著響尾蛇的頭部,儘管力量有限,對響尾蛇似乎也構不成什麼威脅,但沙百靈並冇有因此而停止拍擊。

沙百靈一邊躲閃著響尾蛇的血盆大口,一邊用爪子疾速地拍擊著響尾蛇的頭部,其準確程度分毫不差。

就在沙百靈拍擊了一千多下之後,響尾蛇終於無力地癱軟在沙地上,再也爬不起來了。

蛇口脫險的沙百靈停在沙丘上,從容地吃了一些甲蟲類的食物後,才撲扇著翅膀慢慢地飛走了。

沙百靈和響尾蛇的力量對比是懸殊的,但為何獲勝的總是弱小的沙百靈呢?

生物學家對此解釋為,沙百靈在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後,掌握了一套對付響尾蛇的製勝之道,那就是瞄準一個點——響尾蛇的頭部,一個很脆弱的部位,並持之以恒地用爪子拍擊。

沙百靈就是用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一次次敵強我弱的較量中贏得了最後勝利。

成功的人生往往就是從瞄準一個目標並且堅持不懈開始的。

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缺少了沙百靈那種執著的精神。